新聞

返回上一頁
教育傳媒到校
2020年10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明愛聖若瑟中學 - 2020年10月

注重正向個人成長 致力開發多元智能 助學生成就 未來人生路


「我們一直堅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只要學生有想實現理想的心,學校一定會用盡一切資源協助學生達成目標。」
明愛聖若瑟中學 張美美校長

走訪明愛聖若瑟中學,最深刻的是學校每位成員對學生的關愛,不論是辦學團體、校長、教學團隊都著重學生的個人成長。張美美校長期望每位學生經過六年中學生涯,都能培養到正向積極的心態,以堅毅的意志持續學習、持續發展,克服未來人生路上的大小挑戰。

多元智能分班 提升自身價值

明愛聖若瑟中學採用多元智能分班,中一新生會根據入學前多元智能測試及性格測試結果,分派至學術、體藝及人際關係班別。此舉能讓班裡每一位學生都了解自己的特點,從而提升自我價值。與此同時,學校亦在正規教學課程中加入一節多元智能課,學生能從中學習野外技能、手工藝、社區服務等,發掘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才能。

在學業方面,學校在課程採取「適異性」教學策略,所有課程經過校本剪裁,分成三個能力梯階,包括基本能力、進階能力及挑戰能力,透過分層、分流及多元評估,給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階段,從中建立學術成就感。張校長表示:「面對能力不理想,或是具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如果我們仍以規範的教學模式施教,只是在重複他們失敗的經歷。因此,我們應先讓這些學生找到上學的意義和逐步提升學習效能,繼而從持續進步中建立成就感。」

除此以外,家校合作亦同樣重要,學校設有「家校育賢」計劃,由張校長帶領生涯規劃組及學習支援組的老師,邀請家長與學生一同開立個人生涯規劃檔案,了解自己的升學及就業途徑,學校則以個人生涯規劃檔案為依據,靈活調配資源,幫助學生朝著目標鋪路。

發掘個人專長 開設應用學習課

張校長坦言,在明愛聖若瑟中學裡,不少學生都期望在學業以外能有一番成就。因此,學校近年積極開辦不同應用學習課程,幫助學生走上職業專才的道路。學生可根據興趣及專長參加不同訓練課程,包括籃球、山藝證書、桌遊證書、拯溺等。學校亦傾力投放資源,興建時裝設計室和美容及形象設計室,讓學生在中學時期便開始規劃未來職業專才道路,即使將來未有升學打算,亦能夠培養出賴以維生的專業才能。

學校亦與不少本地大學合作,擴闊學生視野。今年,學校便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及珠海學院合作,推行大專生「大哥姐」配對計劃,大專生及宏恩基督教書院畢業生會與高中學生作小組配對,學兄學姊能夠指導他們學業及未來規劃,實踐以愛心影響生命。而另一個計劃「大學早有約」,學校邀請本地大學教授與學生共進早餐,希望從中能夠拓展學生的生涯規劃,帶來正面影響。張校長期望這些計劃能讓學生在中學六年生活之中在人生觀及心智上有正向增值,這也是學校最重要的教育核心理念。

實施體驗式學習 塑造靈活英文語境

張校長坦言:「學生最大的挑戰在於英文能力,不少學生在中文、數學等學科均有亮眼的表現,卻往往對學習英文無從入手。因此,學校參加了『Project We Can! 學校起動計劃』,運用撥款舉辦多項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和成效。」學校讓所有中一至中三級學生參加為期三年的英語音樂劇訓練,以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排練劇目的過程中能夠「放膽去講、去聽、去唱」,增強自信心,更期望學生能夠從中發掘獨有潛能。

而在高中階段,學校實施分層分流,針對不同升學及就業目標調撥資源,助學生夢想成真。各科均設有課後一對一或小組學習,學校更會資助學生應考IELTS英語水平認證試,讓學生掌握學習進度,同時為中六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 做好準備。

教育傳媒

張美美校長(前排中)期望每位學生經過六年中學生涯,都能培養到 正向積極的心態 張美美校長(前排中)期望每位學生經過六年中學生涯,...
不論是辦學團體、校長、 教學團隊都著重學生的個人成長。 不論是辦學團體、校長、 教學團隊都著重學生的個人成...
不論是辦學團體、校長、 教學團隊都著重學生的個人成長。 不論是辦學團體、校長、 教學團隊都著重學生的個人成...
學校大力投放資源為學生規劃未來專才職業而舖路。 學校大力投放資源為學生規劃未來專才職業而舖路。
學校大力投放資源為學生規劃未來專才職業而舖路。 學校大力投放資源為學生規劃未來專才職業而舖路。
明愛聖若瑟中學外觀 明愛聖若瑟中學外觀
返回上一頁